“这儿疼那儿酸”别总靠止痛药!老中医两味药诚利和,从根上揉开身体的“淤堵开关”
楼下张阿姨最近总跟我念叨:“脖子上像扛了块大石头,早晨起床转个头都咔咔响;李大爷爬楼梯更遭罪,膝盖‘咯噔’一下疼得直抽气;王奶奶更夸张,浑身像被小锤子敲着,这儿酸那儿胀……”咱们上了年纪的朋友,是不是都有类似的困扰?
疼起来真要命!有人咬咬牙硬扛,有人赶紧吃止痛药——可那药片刚咽下去,胃里就像揣了个小火锅,烧得慌、翻得乱,有的甚至越吃越疼。这到底是咋回事?
咱们的身体为啥总“闹疼”?中医说透了:气堵了,血瘀了!
中医看疼痛,就俩字儿:“不通”。啥叫不通?您想想家里的水管——要是水管子弯折了、堵了,水就流不畅,还会“滋滋”冒压力。咱们身体里的“气”和“血”就像这水管里的水,得顺着经络这条“管道”哗啦啦流通才行。
可现在的人啊,要么总生闷气(肝主疏泄,生气最伤肝,气堵在那儿下不去);要么胡吃海塞(脾胃运化不过来,痰湿垃圾堆在身体里);要么天冷穿太少、夏天吹空调(风寒湿邪偷偷钻进身体里)。时间一长,气堵了、血也瘀了,就像水管子结了痂,越堵越厉害——这时候,疼痛就跟“报警器”似的,哪儿堵得厉害哪儿就疼得凶!
您看舌苔就知道了:舌头上像铺了层厚厚的“苔地毯”诚利和,舌边舌尖还有暗紫色的小斑点(这是瘀血在“打标记”),舌底下的血管粗得像“青虫”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气滞血瘀”,疼就是这么来的!
两味“老祖宗传下的止痛宝”,比止痛药更“聪明”!
疼起来别慌!老祖宗早给我们留了好办法——元胡配白芷,两味药搭一起,像俩配合默契的“疏通小能手”,从根上揉开身体的淤堵。
第一员大将:元胡(延胡索)——“气血淤堵的疏通工”
元胡这味药,在中医圈儿里可是出了名的“止痛高手”。它就像一把“软毛刷子”,能轻轻刷开堵在经络里的气和血。不管是头疼得像戴了紧箍咒,还是腰腿疼得直不起身,甚至是女性来例假时的肚子疼,元胡都能“唰唰”把淤堵的气血理顺,让疼痛慢慢“松绑”。
第二员大将:白芷——“风寒湿邪的驱散机”
白芷更像个“小暖炉”。咱们身体里的疼痛,很多是风寒湿邪在捣乱——比如吹空调受凉后的肩膀疼诚利和,淋雨后的关节酸,白芷能把身体里的“寒气”“湿气”赶出去,还能像“消肿小专家”一样,把淤积的肿痛慢慢消下去。
更妙的是,这两味药搭配在一起,元胡管“行气”(让堵着的气流动起来),白芷管“活血”(让瘀住的血流起来),一个疏通“气”的管道,一个清理“血”的淤堵,双管齐下,疼痛自然就“偃旗息鼓”了!
而且啊,这俩药性子温和得很——不像止痛药伤胃,元胡和白芷煮水喝、打粉吃,脾胃根本不遭罪,还能边止痛边调养身体,真正是“治标又治本”!
这么好的方子,咋用才不浪费?
咱普通老百姓用,记住这俩简单法子:
煮水喝:元胡10克、白芷10克(大概各抓一小把),一起丢进锅里,加500毫升水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5分钟,倒出来晾到温乎的,分两次喝(上午、下午各一次)。
打粉冲服:要是嫌煮水麻烦,可以把元胡和白芷各10克打成细粉,装在胶囊里(或者直接用温水冲服),每天早晚各吃一次,每次3克左右。
不过得记好:孕妇别用(活血作用可能影响胎儿);平时总觉得口干舌燥、容易上火的朋友(阴虚火旺体质),先找中医摸摸脉,再决定能不能用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咱们上了年纪,身体有点小疼小痒太正常了,但别总靠止痛药硬扛。元胡配白芷这俩“老伙计”,就像给身体装了个“淤堵清理器”,从根上把疼痛揉开,比啥都强!
下次再疼得难受,不妨试试这个老方子——毕竟,身体舒服了,日子才能过得更自在呀!
最后提醒大家,任何疾病都需结合年龄、病程、症状等辨证用药,切不可照搬经方使用,调理的过程也需根据好转情况调整组方。
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